比特币在诞生初期的挖矿效率与今天相比可谓天壤之别。2009年1月3日,中本聪挖出创世区块时,比特币网络处于完全空白状态,挖矿难度极低,普通家用电脑的CPU即可轻松参与。当时的区块奖励为50个比特币,且每10分钟就能产生一个新区块,理论上一天可产出7200个比特币。这种近乎免费获取的状态,让早期参与者几乎感觉不到算力竞争的压力,甚至有人用笔记本电脑就能轻松挖出大量比特币。
比特币网络的初步成型,挖矿行为逐渐从极客圈层向外扩散。由于早期参与者极少,全网算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,个人挖矿的收益非常可观。当时的挖矿软件直接内置在比特币客户端中,用户只需运行程序即可自动参与记账和挖矿。由于没有复杂的算法优化需求,CPU的算力已足够支撑挖矿需求,甚至有人形容挖矿就像运行一个屏保程序。这种低门槛的特性,使得比特币在最初几个月内几乎无人问津,挖矿更像是一种实验性质的游戏。
比特币首次交易的发生和社区逐渐壮大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这种新型数字货币的潜力。2010年前后,挖矿难度首次出现明显上升,普通CPU的算力逐渐跟不上网络增长的速度一些技术爱好者开始尝试用显卡(GPU)替代CPU进行挖矿,效率提升了数十倍。这一技术跃迁标志着比特币挖矿从业余爱好向专业化过渡的开端,也为后来的矿机竞赛埋下了伏笔。
早期比特币挖矿的核心在于其设计机制。中本聪通过工作量证明(PoW)算法,将区块生成速度稳定在约10分钟一次,并通过每21万个区块(约4年)奖励减半的规则控制通胀。这种机制在早期保证了系统的去中心化,但也隐含着算力集中的风险。当第一批矿工意识到比特币可能具有实际价值时,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囤积挖出的代币,而这些远古地址后来成为加密货币史上最神秘的财富故事之一。